真假三国,真假三国韩文版

深度解析《真假三国,真假三国韩文版》攻略指南

在浩瀚的游戏世界中,《真假三国,真假三国韩文版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,吸引了无数策略爱好者的目光。这款游戏不仅融合了经典的三国历史背景,还巧妙融入了策略、养成、角色扮演等多重元素,为玩家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与幻想交织的冒险之旅。接下来,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这款游戏的魅力所在。

一、游戏背景与世界观

《真假三国》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为蓝本,但又不拘泥于历史,加入了诸多虚构元素与奇幻色彩。玩家将扮演一位穿越时空的英雄,置身于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,与历史上的名将并肩作战,或是与他们一决高下。游戏的世界观宏大且细腻,每一个国家、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建筑风格,让人仿佛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
二、角色养成与策略布局

在游戏中,玩家可以招募并培养自己的武将队伍。这些武将不仅拥有各自独特的技能与属性,还能通过升级、进阶、装备强化等方式不断提升实力。策略布局是游戏的核心玩法之一,玩家需要根据战场形势,合理安排武将的出场顺序与技能释放时机,同时利用地形、天气等因素,制定出克敌制胜的战术。此外,游戏还提供了丰富的内政建设系统,玩家可以通过发展经济、科技来提升国力,为战争胜利奠定坚实基础。

三、多样玩法与活动挑战

《真假三国》提供了多种玩法模式,既有紧张刺激的国战对抗,也有休闲益智的副本挑战;既有考验团队协作的多人战役,也有彰显个人实力的竞技场对决。游戏定期推出的限时活动更是为玩家带来了丰富的奖励与乐趣,无论是参与历史战役重现,还是挑战特殊任务,都能让玩家体验到不同的游戏快感。特别是对于《真假三国韩文版》,它还为韩国玩家提供了专属的本地化内容与活动,进一步增强了游戏的可玩性与吸引力。

四、社交互动与联盟建设

作为一款强调策略与合作的游戏,《真假三国》非常重视玩家间的社交互动。玩家可以加入或创建联盟,与志同道合的盟友共同商讨战略、分享资源、参与联盟战。联盟系统不仅为玩家提供了一个展示团队精神的平台,还能通过联盟科技、联盟商店等机制,加速个人与联盟的成长。在联盟战中,玩家需携手盟友,共同抵御外敌,争夺领地,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胜利喜悦。

五、游戏评价与推荐

综上所述,《真假三国,真假三国韩文版》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、丰富的游戏内容、高度的策略性以及出色的社交互动体验,成为了策略类游戏中的佼佼者。无论是喜爱历史的玩家,还是喜欢策略斗争的智者,都能在这款游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。如果你渴望在虚拟世界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三国传奇,那么《真假三国》绝对值得一试。

最后,提醒各位玩家,享受游戏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。希望每位玩家都能在《真假三国》的世界里,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荣耀与梦想。

曹操真的杀了十四岁的刘琮?

真假三国纵横谈48:借刘琮的头丑化曹操

电视剧中的刘琮形象,一个十几岁的小孩

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八月,经营荆州十几年的刘表病逝,由他的儿子刘琮掌管荆州。此时,曹操率军已在一个月之前离开邺地,浩浩荡荡直奔荆州而来。刘琮起初想要抵抗,但在属下的劝说之下,最终还是放弃了抵抗,投降了曹操。曹操兵不血刃地接管了荆州所属的广大地区和众多人马。

这就是历史上曹操占领荆州的经过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其情节和史实相去甚不远。

但接下来,《三国演义》所写的就与史实大相径庭了。在第四十一回中,曹操进入襄阳城,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,强迫他离开荆州。在刘琮和其母上路之后,曹操派人追赶,将其母子杀死。

许多读者看了这一情节,无不切齿痛恨曹操的无耻和歹毒。但这情节其实是纯属虚构。在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和《刘表传》中都找不出相关记载。刘琮降曹是在建安十三年,这也是曹操奋斗史上至为重要的一年。建安五年,曹操以少胜多,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,基本统一中国北方。此后,他又经过七年的征讨,直到建安十二年,方才平定乌丸,才算彻底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势力。建安十三年,曹操大举南下,想一鼓作气平定南方,完全全国统一的宏图伟业。他首要的目标即是荆州,刘琮的不战而降,使得曹操的实力进一步地增强,这无疑使得曹操的目标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。在这样的情势之下,曹操实在没有那个必要杀刘琮。据《三国志·刘表传》记载,刘琮投降后,被任命为青州刺史,封列侯。

经营荆州多年的刘表

曹操对刘琮不战而降的态度很是满意,为此还专门发文表彰了他。在《三国志·刘表传》中裴松之注引了《魏武故事》,就提到了这个《表刘琮令》:

楚有江汉山川之险,后服先强,与秦争衡,荆州则其故地。刘镇南久用其民矣。身没之后,诸子鼎峙,虽终难全,犹可引日。青州刺史琮,心高志洁,智深虑广,轻荣重义,薄利厚德,蔑万里之业。忽三军之众,笃中正之体,敦令名之誉,上耀先君之遗尘,下图不朽之馀祚;鲍永之弃并州,窦融之离五郡,未足以喻也。虽封列侯一州之位,犹恨此宠未副其人;而比有笺求还州。监史虽尊,秩禄未优。今听所执,表琮为谏议大夫,参同军事。
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荆州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而刘表又在此处经营多年,人心归队。虽然刘表死后,他的儿子们不团结,但若是真想抵抗一段时间是没问题的。曹操对此是深有体会,袁绍死后,他的儿子袁谭和袁尚自相残杀。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,曹操平定他们还是用了好几年。所以,如果刘琮真心想顽抗到底,曹操一时之间还真很是棘手。

也正因为刘琮不战而降,没有为难曹操,曹操在《表刘琮令》中对他高度赞赏,称赞他心高志洁、智深虑广,明大义、识大体,宁愿放手重兵和父亲的基业,顾全大局,实在是难能可贵。曹操还说刘琮虽然封侯,做了主管一州的刺史,但仍不足以表彰他,决定进一步升迁他,让他做了谏议大夫。

这道《表刘琮令》是一个很重要的文献,曹操对他的赞美之辞绝不是惺惺作态,而是出自肺腑,同时它也告诉我们,刘琮并没有被曹操杀害,反而是做了高官,封了列侯。

但是到了元代,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中,刘琮降曹之后就死在了曹操的手里。在《三国志平话》中,虽然没有直接叙述这一情节,却在两次对话中提及,一是在诸葛亮劝说孙权抗曹的时候,说“岂不闻曹公夺了荆楚之地,改差刘琮,觅罪令人杀之”;一是在张松劝刘璋和刘备联络,提到了曹操“得荆州,却斩刘琮”。由此可知,在《三国志平话》中,曹操就斩了刘琮,并且此举使得他的恶名播于天下,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。

到了《三国演义》中,作者为了体现拥刘反曹的思想主题,也在民间流传的追杀刘琮这个故事上大做文章,做了进一步的艺术处理。比如,曹操曾先后两次对荆州派来的使者许诺说,优待刘琮,让其永做荆州之主。但他一进襄阳城就立刻翻脸不认人,逼刘琮离开荆州,然后再派人在路上将其杀害。

电视剧中的曹操形象。曹操并没有杀刘琮,反而善待他

需要说明一点的是,《三国志》中并没有提及刘琮的年纪,但在《三国演义》中作者却将刘琮写成了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孩童,这样曹操就杀害人家孤儿寡母了。经过这些细致的艺术加工,追斩刘琮这一情节,就更能体现出曹操背信弃义、凶残、毒辣和卑鄙无耻,更能暴露出曹操的丑恶灵魂。但这显然是和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的。

文人眼里的曹操有多歹毒,为何会编造出他“一瓜杀三妾”的故事?

真假三国纵横谈52:曹操一瓜杀三妾

电视剧中的曹操形象

随着《三国演义》在的传播,曹操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。人们只要一提到曹操,都会想到他的阴险和狡诈,因此人们也编造出了曹操奸诈的许多新故事。

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《古今谭概》中收录了这样的一个故事。

一天,曹操在自家的水阁里宴请群臣。此时正是盛夏,外面一丝风也没有,尽管有不少侍从给众人打着扇子,主客们还是热得不行。

酒喝到正酣,为了给大家消暑解热,曹操吩咐侍妾用玉盆盛上瓜献进来。

一个侍妾应声而出,不一会儿她就捧着一盘瓜低头走了进来。

曹操一看,沉下脸来,问瓜熟了没有,那侍妾回答说:“极熟。”

曹操勃然大怒,命人立刻将这女子推出斩首。众客人面面相觑,不知道为何曹操要如此大怒。

曹操阴着脸,继续命别的侍妾献瓜。群妾胆战心惊,过了片刻,一个比较聪敏的侍妾大着胆子走了进来,捧起盘子献上瓜来。

曹操大宴群臣

曹操的脸色依旧阴沉着,还是问瓜熟没熟。这个侍妾想了想,回答说:“不生。”

曹操又猛地瞪起眼来,命人将这位侍妾推出去斩首。

片刻之间,已经有两名侍妾死于非命,众客人更是惊讶不已。

但曹操依然不为所动,继续命人献瓜。群妾已经吓得是面如土色,两腿打颤,无法挪动半步。

此时,曹操最为宠爱的一个名叫兰香的侍妾来了,她默默地捧起盘子,擎到齐眉的高度,将瓜献了上来。

曹操脸色这才缓和了一些,问瓜熟没熟。兰香盈盈一香,回答道:“甚甜。”

曹操的嘴角动了动,忽然他面露凶光,拍案大叫:“将兰香速速推出斩首!”

来赴宴的群臣平日见到曹操就已是胆战心寒,此时的曹操更是面目狰狞,有如鬼魅一般,他们的几分酒意全都吓醒了。他们一个个都战战兢兢,最后全都伏在地上,不敢抬头。

曹操脸上的杀气消退了几分,慢悠悠地说道:“诸位别怕,请安坐,听我来讲一下她们的罪责,以及为什么我要杀她们。头两个侍妾,我杀他们是因为她们服侍我这么久,竟然还不知道献瓜必须要擎到齐眉的规矩!况且她们在回答问话的时候,用了开口字。之所以我要杀她们,是因为她们实在是太蠢!至于兰香,”说到这里的时候,曹操顿了顿,狠狠地扫视了众人一眼,继续说道,“她来这里的时间不长,但很聪明,这从她高捧玉盘就可以看得出来,而且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,用的是合口字,这正合我意,看来她很是擅长猜测我内心的想法的。可是不要忘记了,我是用兵之人,你们说,这样的人,我还能留在身边吗?她实在是该杀啊!”

古代的侍妾只是主人的财物,没有任何的自由和人格

在冯梦龙收集的这个故事中,曹操的阴险诡诈,比起《三国演义》所写,恐怕又有过而过而无不及吧?但这样的故事虽然精彩,却明显不符合逻辑和人物性格,纯粹是为黑而黑,是作家想当然的结果。这样的故事当然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了。

关羽的赤兔马是怎么来的?

真假三国纵横谈47:赤兔马的来历与结局

关羽和赤兔马

赤而秉赤心,骑赤兔追风,驰驱时无忘赤帝;

青灯面青史,仗青龙偃月,隐微处不愧青天。

这副对联是一处关帝庙的楹联,可谓说是精彩至极,上下联分别用赤和青两种颜色,形象地概括出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关云长一生的义勇、神威和气节、抱负等。上联是说关羽一副赤色的面孔,一颗忠义的赤心,骑着赤兔马驰骋沙场,心中念念不忘汉室,因为按照古代阴阳五行理论,汉朝属火,颜色上尚赤,所以赤帝即是指汉室;下联是说关羽秉烛达旦观《春秋》,《春秋》是史书,所以称为青史,这句是说关羽行事堂堂正正,无愧青天。

这副楹联,对仗工整,文辞遒壮,格调高雅,大气磅礴,实乃上乘佳作。不过,这副对联里的物和事,十有八九和历史上的关羽是对不上号的。在前面的文章中,笔者已经分析了,关羽其实是没用过什么青龙偃月刀的,至于那匹赤兔马,他到底有没有骑过呢?

赤兔马是一匹宝马,在三国时代是确实存在过的。据《三国志吕布传》记载,“布有良马曰赤兔”。三国时代的勇将冲锋陷阵,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座下的马,所以他们的坐骑都不可能太差,应该都属于宝马。但一部《三国志》独独在这里记载了赤兔马,可见这匹马的确是非同凡响。裴松之在句旁注引《曹瞒传》时说,在当时即已流传“人中有吕布,马中有赤兔”的说法,这也是《三国演义》中“人中吕布,马中赤兔”的由来。不过在《三国志》中只字未提关羽是否骑过它。

人中吕布,马中赤兔

到了元代《三国志平话》,对这匹赤兔马有了更为细致的描绘,说它浑身上下血点也似鲜红,鬃毛如火,旱地而行,如见兔子,也逃不过它的追赶;若遇江河,如登平地,涉水而过;若至水中,不吃草料,食鱼鳖。它能日行千里,负重八百斤,真是骏逸非凡的神品。可是在《三国志平话》中,吕布一死,这匹马就不见了踪影。

但从元代流传的一些诗文来看,元代三国故事中,关羽即已经骑上了赤兔马。元代著名的散曲家马致远写过一首《般涉调耍孩儿》的菜曲,里面说到一个吝啬鬼,不愿意将自己的马借给别人,说“这马知人义,似云长赤兔,如益德乌骓”。另外元人郝经《重建庙记》中也提到,每年的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有关王庙会,庙会中出现的关羽的形象是“长刀赤骥”,这里的“赤骥”极可能即是赤兔马。

到了《三国演义》中,作者就干脆将赤兔马由曹操交给了关羽。曹操赠马,本是为了拉拢关羽,让其为己所用。谁知关羽却乘着它寻访兄长,成全了他的一番中义之心。此后,关羽骑着它,斩颜良、诛文丑,千里走单骑,过五关、斩六将,水淹七军,威震华夏。在关羽后半生的戎马生涯中,这匹马始终相随始终,一人一马,相得益彰。只有追随了关羽,这匹超凡的宝马才真正焕发出了光彩。

不过,凡事就怕较真,如果按照《三国演义》中所说的,那么这匹马的寿命也委实是太长了。从董卓赠马收买吕布开始,一直到关羽败走麦城,前后有三十年,这也即是说这匹马在疆场上奔波了三十年之久。这在事实是不可能的,一般马的平均寿命也不过三十年。三十岁的马,即便不死,也已经是进入了气力衰退的暮年了。很难想象,关羽会骑着一匹暮气沉沉的老马驰骋疆场。

赤兔马雕像

但是尽管不合理,但《三国演义》还是这样写了。这匹马最后死的时候,还还着几分的悲壮,在关羽兵败被擒不屈而死后,它也数日不食草料,绝食而死,追随关羽而去。后来,关羽显圣,依然骑着它,大概这匹马也成仙了吧!

正可谓是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!因为追随了关羽,赤兔马也终于飞升成了仙马,并永久地追随在关羽身边。在我国民众交口相传的故事和传说中,这匹马也成了传奇。